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漢語形態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Morphology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楊秀芳 
課號
CHIN7492 
課程識別碼
121 M11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14:20~16:20) 
上課地點
國青324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形態學(morphology)最初是生物學的一個學科分支,研究生物體的形狀、顏色等外在特徵,以及骨骼、器官等內部組織及其功能;此外也對生物體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其演化歷史。

這樣的學科劃分也用在語言學上。形態學成為語言學的分支之一,又稱詞法學,或構詞學,專門研究詞的內部結構、外部形式,以及生成、轉化等問題。

在詞法研究上,形態學與音韻學、句法學鼎足為三。詞以語音形式表現,其功能又受句法結構影響,因此形態學與音韻學、句法學可說息息相關。傳統「音義」之學,其內容牽涉到語音、語義與句法,正屬於形態學的範疇。

本課程主要目的,即在培養同學對漢語「音義」之學的進一步認識,希望藉此有助於對古代經典的解讀。

本課程以講授與討論雙軌進行,內容則理論與實作兼顧並重。 

課程目標
(一)認識古漢語的形態學。
(二)利用音義之學解讀古代經典。 
課程要求
先修課程包括語言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視同學個別狀況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王力,《同源字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影本,1983年。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39,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周祖謨,〈四聲別義釋例〉,《輔仁學志》,13卷1-2期,頁75-112,1945年。又載周祖謨《問學集》,臺北:知仁出版社,1966年。
黃坤堯,《音義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楊秀芳,〈古籍與方言所見「揭」的形態變化〉,《東海中文學報》,28期,頁203-226,2014年12月。
楊秀芳,〈漢語形態構詞的多樣性與多層性〉,《中國語言學集刊》,第10卷第2期,頁298-328,2017年。
楊秀芳,〈論「日影」與「影像」的音義關係〉,《台灣語文學會三十週年論文集》,頁331-346,2021年10月。
楊秀芳,〈論「見」的形態變化〉,《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2022年。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蔣紹愚,〈內動、外動和使動〉,《語言學論叢》第23輯,頁36-50,2001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說明、形態學序論 
第2週
  單音節詞的孳生(講授) 
第3週
  單音節詞的孳生(作業檢討) 
第4週
  單音節詞的派生(第一類型)(講授) 
第5週
  單音節詞的派生(第二類型)(講授) 
第6週
  單音節詞的派生(作業檢討) 
第7週
  《經典釋文》的音義之學 
第8週
  派生變化的多樣性(講授) 
第9週
  派生變化的多樣性(作業檢討) 
第10週
  形態異讀與文白異讀(講授) 
第11週
  形態異讀與文白異讀(作業檢討) 
第12週
  派生變化的多層性(講授) 
第13週
  派生變化的多層性(作業檢討) 
第14週
  經典文獻「見」的音義表現 
第15週
  經典文獻「揭」的音義表現 
第16週
  經典文獻「景」的音義表現